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第五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闭幕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22年一带一路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项目)于10月17日至11月4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正式举办。来自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巴西、日本、韩国、美国等21个国家200余名学员,包括著名大学医学部教授、医疗机构主要科室负责人、相关从业者以及海外中医爱好者等参加了研习班学习。

   受疫情影响,本届研习班仍以线上形式授课为主,通过英、法、日、韩四钟语言向全球在线同步直播。在课程内容编排上,此次研习班通过以专题讲座、临床介绍、虚拟参观、功法练习、文化展示、校友分享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介绍我国中医药的医疗政策、临床优势、科技创新、特色诊疗技术、健康养生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帮助学员全方位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了解中医药的文化与思维,了解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临床运用,尤其是中医药抗击瘟疫的历史及近年在防控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据悉,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自2017年开始承办2022年一带一路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项目)以来连续举办的第五届。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表示,疫情面前,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各个国家携手合作。在全球抗疫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提供了大量医疗上的支持和保障,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不断注入信心和动力。中医药对传染病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对传染病的独特认识。中国历史上成功的传染病防治实践,验证了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价值。


法国“铁粉”:“我的每一天从上海开始”

   “滴滴滴……”,法国巴黎当地时间凌晨3点,闹钟响起,研习项目学员Bassam准时上线,认真地跟着屏幕里的中国传统功法教师练习八段锦的一招一式。空间无法阻断文化的交融,时差无法阻挡学习的热情。中医“铁粉”Bassam笑称:“我的每一天从上海开始”。

   Bassam是一名理疗师,在巴黎拥有自己的诊所。Bassam曾于2017年参加过上海中医药大学海外合作中心法国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进修项目。2020年1月,他因向往中医学专程飞赴中国,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再次进修学习中医学,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临床实习。回到法国后,他继续从事中医诊疗服务。。


从短期学员到国际学生志愿者骨干

   图中坐在授课教师边上,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林敬宇,他同时也是第二、三、五届一带一路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项目)志愿者。自2018年参加“上海暑期学校(中医药项目)”后,他便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促使他决定留学上海学习中医学。如今,他已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大五的学生,并准备继续攻读深造。

   今年9月,林敬宇刚从马来西亚返校,得知一带一路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项目)正在招募学生志愿者时,便毫不犹豫地报名。每天清晨7点多,他来到国际教育学院直播教室,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直播时,他会根据在线学员的视角及授课教师的需要,耐心调整机位;演示手法时,他又配合得充当起被推拿的模特。“2018年的夏天,我作为一名学员,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当时遇到的老师和志愿者们耐心和蔼、循循善诱。那时我就想,如若有机会,我一定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志愿者,与全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播中医药文化之美。”林敬宇的话语也激励着其他在校的国际学生不断加入到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中。


用英法日韩四钟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

   本届研习班的翻译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的各语言区域教师和其他部门同事组成。为期3周的研习班共计30场讲座,每天2场,每场2小时。翻译场次密集,讲座内容多元,涉及中西医等多学科基础,知识涵盖面广……巨大的工作量对每位译员都是能力和体力的考验。为确保用词准确、贴切,译员们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在每场讲座前都做足准备,仔细研读授课教师近百页的PPT,查阅大量中西医学文献资料,做好详尽备注。实时翻译过程中,团队在坚持原汁原味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的同时,也尽可能考虑各国学员的思维习惯,力求信、达、雅,便于让海外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药,讲好中医故事。

   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译员为中医药国际传播架起桥梁纽带,搭建了沟通平台,为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贡献力量。

   本届一带一路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项目)跨越时差和空间,给各国学员带来了丰富的教学体验。新时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将继续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为己任,勇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致力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为国际抗疫贡献中医智慧,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原图
/